在上海静安,一场关于未来5年发展的“头脑风暴”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民晚报记者获悉,今年以来,静安区正式启动“十五五”规划“千人百企议发展”系列活动,通过全维度的“智慧征集网”,广纳50余位专家献策、500余条社情民意、走访调研1500余家企业,将战略远见、民生期盼、企业诉求汇聚成强大合力,共同擘画现代化城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
规划编制伊始,静安区便以开放姿态广纳良言。16场专题大讨论汇聚了50余位知名专家的真知灼见,数百条前瞻性建议锚发展定航向。
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成为热议焦点。上海市信息学会会长向阳提出,静安区要聚焦未来产业赛道,优化空间布局与生态,深化人才引入和开放合作;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建议,推动科创资源要素联动七星,打造科创人才“社交目的地”;孚提埃(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施道红则倡导场景思维、产业生态思维等五大创新区建设理念。
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方面,专家们围绕“高端引领、本土培育、场景创新”建言献策。应帆科技总裁王洋建议,坚守高端消费基本盘,推动国际品牌旗舰店融入ESG理念,强化“上海首发”效应;仲量联行战略顾问部资深董事吕玫建议引导高端品牌从符号化消费转向价值认同与内涵展示,释放核心空间功能。
面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命题,专家们的建议颇具启发。英中贸易协会CBBC会员及活动部总监徐琳晔提出,通过宣讲会、商务圆桌会等畅通政企沟通,扩大出海“朋友圈”;法国工商会公共关系及中国商务总监姚黛建议,加强团组互访精准招商,鼓励外资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领域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讨论同样亮点纷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治国指出,加强与外省市高校合作,引进更多科创资源;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认为,布局工业软件、芯片设计等赛道,实施“超常规”引才,通过并购整合加速头部企业培育。
空间规划与城市更新方面,专家们的建议彰显了“人民城市”理念。静安区政协委员、尚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柳伟建议,关注职住平衡与人口结构衔接,结合产业发展做深入的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宝静认为,要发展国际社区增加对外资外企人才的吸引力,完善交通体系突破南北向交通的瓶颈。
让规划饱含民生温度七星
“电子居住证调取能不能更便捷?”“社区停车场能不能多装些充电桩?”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正与基层民生的点滴诉求紧密相连。静安区线上线下齐发力,发放问卷1500余份,收集到涵盖政务服务、社区生活、一老一小、就业创业等领域的500余条意见建议,努力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惠及百姓的“实事清单”。
政务服务领域的痛点被直指核心:电子居住证调取繁琐、线上平台操作复杂、涉外服务语言障碍等,亟待打通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生活品质提升呼声强烈,智慧停车、充电桩普及、口袋公园规划等建议,共同描绘出居民心中理想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一老一小领域的诉求更显迫切,既有增设老年运动场地、试点个性化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也有推动社区嵌入式托育点建设、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提供多元化托育服务等。
就业创业是居民关注的另一焦点——希望设立创业扶持基金,为在静安区创业的个人或团队提供低息贷款和资金补贴;定期举办重点产业专场招聘会,搭建企业—求职者对接平台,推出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课程或增设讲座;构建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拓展社区就业服务站服务范围,健全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公共服务领域,居民的期待既关注“量”更在乎“质”。教育方面,希望强化师资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医疗方面,建议提高资源均衡性与就医便捷度,推动就医陪诊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延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间及节假日门诊时间,开通线上刷医保卡买药服务;文化体育方面,期盼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普惠性,引进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艺术演出活动。
激活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关注企业诉求,及时回应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企业的幸福感满意度,是编制规划必须要做好的“必答题”。静安区聚焦商贸服务、专业服务、金融服务三大支柱产业,数据智能、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以及区块链、超高清视听、美妆健康三条特色产业赛道,结合经济稳增长工作,走访了区内1500余家重点企业,努力将企业的“发展痛点”转化为政策“发力点”。
开放便利成为企业呼声最高的诉求之一。多家企业建议定期举办政策宣讲会,帮助外资企业把握市场动态;破除信息不对称,还原真实清晰的双边市场投资环境;希望深化国际监管对接,减少企业跨国业务成本;在放宽外资股权投资准入条件方面进行更多政策方面的探索。
在产业链构建与创新发展方面,不少科创企业提出,希望完善产业生态链,培育更多链主企业,通过“政府搭台”促进资源共享;支持试点打造标杆性应用场景,让前沿科技在静安实现最佳试验和落地。
园区活力提升是企业关注的另一重点。多家企业希望进一步提升园区夜间活力、产城融合度,培育商业氛围,引入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静安区人才政策优势,打造更开放、更友好的科创园区和梦想城区。
“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入关键阶段七星,静安区将持续深化‘开门编规划’理念,让更多智慧融入发展实践。”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关于未来的讨论还在继续,而一个更具能级、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静安,也将在众人的共同勾勒中逐渐清晰。
传金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